查看原文
其他

好莱坞制片人开抢新闻特稿 盘点源自非虚构写作的影视IP

xjbcmyj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18-09-08


来源:theguardian.com

编译:柚子(实习生)

编辑:罗布君

Via:新京报传媒研究(xjbcmyj)



从奥斯卡提名的《三块广告牌》到国语口碑力作《嘉年华》,现实题材电影成观众新宠,电影圈也对非虚构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最初由西方提出,也被称为“叙事新闻”(narrative journalism),发源于20世纪前期,20世纪60年代在《时尚先生》《滚石》《纽约客》等杂志上迎来繁盛期。
 
随着《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1986,生死漂流》《生死巴丹吉林》《中国版飞越疯人院:密谋十七年的逃亡》等根据真实事件撰写的特稿先后售出影视改编权,越来越多的“故事制造者”试图把手里的非虚构作品转化成影视IP。
 
非虚构写作与影视联姻,会是一门好生意吗?下一部《三块广告牌》的出处会不会是特稿写作?好莱坞制片人已纷纷开始竞购特稿作品的改编权,传媒研究(id:xjbcmyj)整理了几个特稿转化为影视IP的案例,一窥国外非虚构写作的变现路径。




媒体已经在十年前就开始预言长篇深度报道的消亡,你无法怪罪他们——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消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很少阅读纸质材料,也没有足够的耐心读完长篇大论。越来越少的媒体会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去进行深度报道。
 
然而,尽管深度报道现状堪忧,但丧钟可能敲响得太早了。2018年不仅是长篇和短篇新闻报道的标志性年份,也是转化为影视IP是非虚构性作品数量激增的一年。虽然这可能只是影视媒体强大的一种表现,而非深度报道复兴的开端。但它恰恰证明了,即使在“标题党”的时代,比一条微博长,比一本书短的长篇报道仍有强大的市场。
 

“假名媛安娜·德尔维”

 △左为安娜·德尔维,右为珊达·瑞姆斯


今年最热门的影视IP是《纽约杂志》(New York)发表的一篇关于德国假名媛安娜·德尔维(Anna Delvey)忽悠了大半个纽约上流社会的文章。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安娜令人瞠目结舌的诈骗过程,她兑现虚假支票,镇定自若地周旋于纽约上流社会,从上层阶级以及财团处骗得金钱,支撑自己奢靡的生活方式。《实习医生格蕾》主创,好莱坞最强编剧珊达·瑞姆斯(Shonda Rhimes)跳槽到Netflix的首部剧将根据安娜的故事改编。为此,狱中的安娜还托人喊话,属意《饥饿游戏》女主——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出演主角。


《舞女大盗》


8月7日,《纽约杂志》2015年的一篇讲述前脱衣舞娘策划从华尔街客户那里盗取数万美元的文章,将由著名导演劳伦·斯卡法莉娅(Lorene Scafaria)改编成电影——《舞女大盗》。美国巨星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已经签约出演主角。她将饰演一名前脱衣舞女,同时也是一群雄心勃勃的女人的头目,意图带领这些女人改变生活,改变城市的面貌。
 

《一个警察如何操纵麦当劳的垄断游戏并抢走数百万美元》


同一周,20世纪福斯宣布将根据《每日野兽》(Daily Beast)发表的文章《一个警察如何操纵麦当劳的垄断游戏并抢走数百万美元》( How An Ex-Cop Rigged McDonald’s Monopoly Game And Stole Millions)改编电影,由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执导,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两人继20年前的《心灵捕手》后再续前缘,并将共同担任影片制片人。《死侍》系列编剧保罗·韦尼克(Paul Wernick)、瑞特·里斯(Rhett Reese)操刀剧本。
 

《白人男孩瑞克》

 △电影《白人男孩瑞克》海报


两部由非虚构写作改编的犯罪电影将于今年九月在美国上映。由美国深度报道网站The Atavist 2015年发表的报道《白人男孩瑞克的审判》(The Trials of White Boy Rick)改编成的《白人男孩瑞克》将于9月14日上映,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14岁男孩瑞克成为当地和联邦执法机构的卧底线人,后逐渐走上贩毒道路。17岁时瑞克被发现藏有17磅的可卡因,被判终身监禁。
 

《老人与枪》

 △电影《老人与枪》海报


9月28日,根据《纽约客》(New Yorker)特约作家大卫·葛南(David Grann)2003年的一篇报道改编的《老人与枪》(The Old Man & The Gun)也将上映,报道的主角是一位70岁高龄的抢劫犯——福瑞斯特·塔克(Forrest Tucker),他打从少年时就是个不法之徒,抢银行就是他的职业,进出监狱10多次,还创造了18次越狱的记录。
 
这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人们意料之中,它拥有大卫撰写的故事中所有最好的元素:趣味性与调查性相结合、好莱坞惊悚片般的叙事结构和节奏。大卫有许多文章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他的非虚构类图书《花月杀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的改编版权由奥斯卡影帝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买下,并将于明年年初开拍;去年上映的由其小说改编的《迷失Z城》(The Lost City of Z)也大获好评。


“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

 △《纽约时报》网站截图


鉴于这一切,一部关于去年最受关注报道的电影正在酝酿中也不足为奇:好莱坞制作人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被《纽约时报》曝出潜规则女星和公司员工长达30年。受害者大都很年轻,既有公司的女性员工,也有参与过温斯坦电影的女演员。这一报道的改编权由201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出品方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的Plan B和《猎杀本拉登》出品公司安纳布尔纳影业(Annapurna)购得。



 △电影《逃离德黑兰》海报


杂志文章改编成电影并非没有先例,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等3项大奖的《逃离德黑兰》,改编自约瑟瓦·贝尔曼(Joshuah Bearman)在《连线》杂志(Wired)上发表的文章《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
 


《速度与激情》《虎胆龙威》《热天午后》《惊曝内幕》和《美国黑帮》等经典作品均改编自《滚石》(Rolling Stone)《名利场》(Vanity Fair)《纽约杂志》和《纽约客》的特稿。这些作品的版权费最多可以达到六位数,但大多数版权费在5,000美元至75,000美元之间。由于制作电影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实际上已经售出改编版权的文章只有少数能被制作成电影。
 
然而,今天有更多促进特稿转化成影视IP的举措。贝尔曼和他在《连线》杂志的同事一起创建了在线文学平台Epic,负责处理非虚构作品改编电影的委托并允许作家保留这些电影的版权。发行工作室Condé Nast Entertainment负责处理包括《名利场》和《纽约客》在内的媒体巨头新闻业务衍生而来的电影和电视节目。
 
由于越来越少出版商会为非虚构小说开绿灯,像Longform和Atavist这样的数字平台便成了让作家投入到耗时的写作中的伊甸园。一些制作公司会融合记者和编剧的工作,比如由制作人兼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与前《纽约时报》编辑雨果·林格伦(Hugo Lindgren)创立的制作公司Page 1:“并不是说我们把作品交给编剧后,他们就离开去进行创作,”马克在2016年告诉《华尔街日报》,“剧本创作需要记者与我们的编剧合作共同完成改编。”
 
所有的现象证明,虽然现在的特稿远不如黄金时期那样鼎盛,却仍在不断地发展,并没有走向消亡。在理想情况下,这种变现路径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记者与作家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深度报道和撰写文章,而好的报道源源不断地为影视改编提供素材。
 


近期好文荐读:


6篇顶尖机构论文 带你了解数字媒体行业最新研究动向


广告收入下降4.1亿,美国杂志业何去何从?


“记者不是人民的敌人”:近350家美国媒体齐发声,怒怼特朗普反媒体论调


投稿、合作邮箱:cmyj201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